揚州市國畫院的成立,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藏。清代以降,揚州繪畫藝術歷史脈絡清晰、代有傳承創新,比如有盛清時期“揚州八怪”的高峰,有民國以來揚州畫家赴歐洲、渡東源、間上海而形成的各種派別。及至揚州解放后,揚州畫壇還活躍著一批老畫家, 比如有鮑婁先、何其愚、顧伯逵、戈湘嵐、何瑞生、孫龍父、支振聲、徐叢慎、江軫光等,為揚州國畫的創作轉型繁榮發揮了承前啟后的作用。1957 年6月,還在籌建中的江蘇省國畫院就聘鮑婁先、何其愚為畫師,聘顧伯逵為副畫師。國畫名家李亞如回憶幼年學畫情景時說:“ 主要受益于古城揚州街頭的裱畫店。見有佳作,則以筆紙臨摹。常常站在一些畫室窗外窺視學畫,如畫寫意花鳥畫的薛少瀛、畫山水人物的姜桂芝,若有所得,歸即背臨之。放學以后時間皆消磨在裱畫店內、畫室窗外,年復-年, 漸有所成。年十五即可獨自成篇。雖屬年少,自知奮發。”古城揚州的繪畫氛圍,于此可見斑。
在建院之初,揚州市國畫院便確定了宗旨:繼承國畫優良傳統、提倡揚州八怪精神、開展學術交流活動、培養新生力量,不斷創作出美好的作品為人民服務。揚州市國畫院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創作、學術研究、藝術教育、藝術交流、社會服務等。
“文革”時期,揚州國畫創作陷入低谷。1969年10月,揚州市革命委員會決定,把揚州博物館、圖書館、文化館、國畫院合并成立“毛澤東思想宣傳館”,直至1973年6月才恢復四家單位建制。在揚州市國畫院復建期間,戚敏是負責人,江軫光退休擔任藝術顧問。1978年,揚州市國畫院辦公樓建成,坐落于鹽阜西路19號,結束了居無定所的歷史,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搬至長征路的重寧寺辦公。隨后李亞如出任第二任院長,推動國畫院創作研究工作全面恢復。
2010年10月,市美術館在內的揚州文化藝術中心建成開放,揚州市國畫院從重寧寺搬至美術館。2014年6月,揚州市國畫院增掛“揚州市美術館”牌子,美術創作與美術收藏、展示,研究、社會教育等功能融為一體,2015年,揚州在全省地級市率先實施“揚州市重大主題美術創作工程(一期)一慶祝建城2500周年美術作品展”,評出99幅入展作品,其中19幅為優秀作品,再現了揚州歷史上的重要人物、景點和事件。2016年10月,首屆揚州美術雙年展在揚州市美術館舉行,從收到的362件作品中評出入展作品254件,其中獲獎作品57件,包括國畫、油畫、粉畫、漆畫,雕塑等畫種,集中展示了揚州近年來繪畫藝術的成果。2016年11月,在第十次全國文代會前夕,“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”成果公示,共有146幅(件)作品,揚州市國畫院院長安玉民參與創作的《永樂修典》入選。
揚州市國畫院正著力繼承“揚州畫派”的優具傳統,努力創作出更多的精品,培養出更多人才,推動揚州書畫藝術走向復興繁榮。